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习近平总书记以“三个一生”评价马克思的人生历程,以“四个理论”概括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以“三个飞跃”总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的奇迹,以“九个思想”指明“后来的我们”该如何继续学习、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
5月4日,在“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三个一生”评价马克思的人生历程,以“四个理论”概括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以“三个飞跃”总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的奇迹,以“九个思想”指明《共产党宣言》历经170载岁月洗磨,“后来的我们”该如何继续学习、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
这一重要讲话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忠诚信奉马克思主义、坚定实践马克思主义、坚持创新马克思主义的高尚理想信念、政治品格、理论品格和执政理念,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有三个关键词值得深刻理解,这就是守正、笃实、创新。
守正,就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习总书记强调,170年过去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这句话具有非常明确的“问题导向”。
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论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时,习总书记曾列出一份“问题清单”,并明确指出,社会上存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比如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他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原原本本学习习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就可以发现他在系统阐述四个问题的基础上,对上述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错误社会思潮和错误社会实践,作出了集中回应。
其一,斗转星移170载,马克思为什么还是“千年第一思想家”?那是因为,马克思穷其“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穷其“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穷其“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为后世后人留下了“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
其二,时移世易至如今,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没有过时?那是因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的马克思主义,其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因此“内置”与时俱进的“基因”,可以不断回应新时代新课题新挑战。
其三,翻天覆地之中国,为什么仍然需要学习马克思?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结合,助力中华民族在不足百年间,次第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尽管170年已经过去,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之变化,神州大地见证了日新月异之发展,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能越握越紧、越用越顺手,哪有抛进故纸堆、束之进高阁的道理?
其四,而今迈入新时代,我们该如何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习总书记给出的答案是,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守人民立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民民主、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人与自然关系、世界历史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继续发挥我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优良传统,自觉地学、刻苦地学、科学地学、创新地学,在学中守正,在学中创新,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如此,“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愿景”必会展现在世人面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绝不会遥远。
上述四点,折射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和人民选择的尊重,折射出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旗帜上的充分自信,折射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充分自信,折射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充分自信,折射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充分自信。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习总书记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再次擦亮马克思主义这根思维“红线”,毫无疑问是对面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真理性、指导性、重要性淡漠、疏忽、摇摆,对坚守马克思主义扭扭捏捏、躲躲闪闪,对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不能理直气壮、不能充满自信等错误思想和错误现象的正面回应,显示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坚守。
笃实,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习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回首过去,中国共产党带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数百年走过的现代化进程,步履虽然艰辛,但得益于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要再花几十年时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文化开路,勇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无人区”,建成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18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新时代的强国方略开启全面实施进程,随之而来的会是前所未有的“成长烦恼”,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也都前所未有。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置身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新的发展目标,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就要按照习总书记所说的,“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不仅要继续用,还要用得更好。这是理论自信,更是战略定力。我们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坚定“四个自信”,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与理想。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我们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我们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加切实、更有成效地实施人民民主。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我们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我们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我们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增强“四个意识”,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这反映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新时代、解读新时代、引领新时代的坚定信念;反映出用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和勇闯“无人区”的鲜活经验守正笃实,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坚定信念;反映出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坚定信念。
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习总书记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再次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毫无疑问是对“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的坚定重申,是中国“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庄严宣示。
创新,就是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
习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
他在2016年的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同时,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这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把科学社会主义僵化为一成不变的教条,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能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更能立足时代之基、把握时代大势、回答时代之问,在新时代孕育新思想,以新思想引领新实践,以新实践开启新征程,在新征程上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贡献。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会逆思想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而动,而会咬定“初心”不放松,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习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就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落到研究我国改革建设发展、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做到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既看存在问题又看其发展趋势,既看局部又看全局,提出的观点和作出的结论客观准确、经得起检验,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
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就曾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
马克思主义是追求人类进步真理的主义。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70年风云变幻,170年沧海桑田。马克思主义在实践性中闪耀真理性,在与时俱进中彰显生命力,在普遍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中永葆时代感。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传人,不管风吹浪打、荆棘满布,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用执着的实践,坚守着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人的理想,坚韧不拔地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让我们的国家在困苦中崛起、在艰难中奋进,成就着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光荣与梦想。
十九大确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伟大飞跃。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必将指引中国人民解决好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而更加灿烂夺目,让世人在“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的对比中,再次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
引领新时代的思想力量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将引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受住当今全球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转型复杂激烈的大考验,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阔步向前,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当代中国,13亿人民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让马克思留给人类的真理与信仰的火种,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让世界看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旺盛力量,进而驱动人类去追寻理想社会的新途径。
十八大以来“四个伟大”丰富而生动的实践,已给中国人民带来这样的坚定信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坚守真理、传承文明的继承性,与时俱进、引领未来的创新性,不忘初心、践行宗旨的人民性,实事求是、把握规律的科学性,她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贯穿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论,呈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特色,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得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认同,并在实践中发挥出巨大的指导作用。
要有这样的思想理论自觉,要有这样的思想理论自信。习总书记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再次强调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彰显的就是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一定能在一次次决胜“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攻城拔寨中,开创出更壮美的历史性成就,在历史性变革中不断坚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学精悟透,就是要把“看家本领”用好
要做到守正、笃实、创新,就要在用好马克思主义、用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这个“看家本领”上下大功夫、下真功夫,真正做到学精悟透。因此,要来一次马克思主义的大学习,要来一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学习。
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奉马克思主义为理想信念之灵魂。为此,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习总书记曾鲜明指出,“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新时代坚守、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就要解决好真懂的问题,只有真正弄懂了,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才能更好抵御各种谬论,才能牢牢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其理论体系、思想体系、实践体系、知识体系,博大精深,眼界广阔,覆盖全面,囊括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基本原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只有学精悟透,方能掌握真谛、融会贯通。因此,在学习上要有正确的态度。习总书记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我们党的干部和党员担负着动员、组织、教育、引领群众“更好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的大任,必须负责地、科学地学精悟透马克思主义,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做一种生活习惯、当做一种精神追求,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实践的科学逻辑。
要朝着“学精”“悟透”的方向持续学习再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人类求解放的主义,是属于人民自己的主义。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再一次集中阐发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强调“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努力工作”,“人民”一词以84次的绝对高量居讲话词汇榜首。“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在古今中外各政党政治报告中绝无仅有的鲜明表述,更是中国共产党不同于西方政客信口开河、随意许愿、光说不练庸俗政治的扎实作为。我们要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在人民心中、厚培在人民心中。人民有了信仰,国家就有力量,民族就有希望。